大明府历史?
大名府历史:

春秋时代属卫国,名“五鹿城”;
战国时期属魏国,名“东郡”;
秦朝为东郡,汉朝为冀州魏郡,北周魏州,唐为天雄军治;

五代唐曰兴唐府,后晋曰广晋府,又为天雄军;
宋仁宗庆历二年(公元1042)建陪都史称“北京”,是宋朝的陪都;
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,解放后曾建大名市;

“大名”这个词,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,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,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。自春秋毕万封于魏,事后,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,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,即782年的时候,驻在魏州(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)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使十滔、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,各自称王,田悦自称魏王,为取吉兆,把魏州之“魏”改为“大名”,把魏州的“州”改为“府”。
于是“魏州”之名就改为“大名府”了。
大名府是哪里?
大名府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,位于河北省南部,北纬37度左右,东经114度左右。大名府历史悠久,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。
大名府,或称北京大名府,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北。
大名府人杰地灵,在历史上曾为府、路、州、道、郡治所在地。大名府春秋时代属卫国,名“五鹿”,是历史上著名的“五鹿城”。战国时期属魏国;秦朝为东郡;汉朝为冀州魏郡;三国魏阳平郡;北周魏州;唐为天雄军治,唐德宗建中3年(公元782)改称大名府。
五鹿城的来历和传说?
关于“五鹿”。春秋时大名为著名的五鹿城,“五鹿”体现着大名悠久的历史,灿烂的文明,同时“五鹿”又有“禄寿吉祥”之意,与大名的含义珠联璧合,相得益彰。“五鹿春秋写天下”,它既体现了大名悠久的历史,丰厚的文化,也体现了今天大名人民迈向新征程,建设新大名的坚定信心和决心。
春秋时期,大名地区先属卫国,后属晋国。相传当年周穆王东征,路过沙麓山,不幸遇夫人盛姬病逝,便在此地驻扎。周穆王的女儿叔?哭得死去活来,感动了当地人,因而当地又称这座山为女?丘。这座依傍沙麓土山而兴的边境小城,由于其独特的战略位置,很快发展起来,成为春秋时期兵家必争之地;又由于此,围绕着五鹿城,演绎出许多有声有色的史话。
唐闵帝的个人生平?
后唐闵帝李从厚(914年-934年4月),小字菩萨奴,太原府晋阳县(今山西省太原市)人,后唐第三位皇帝,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(《旧五代史·唐闵帝纪》记载为第三子,《新五代史·本纪·唐本纪第七》记载为第五子 ),生母为昭懿皇后夏氏。
李从厚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宠爱,历任河南尹、宣武节度使、河东节度使、成德节度使、天雄节度使等职,加授中书令(宰相)荣衔,被封为宋王。长兴四年(933年)被召回洛阳,在李嗣源的灵柩前即皇帝位。
应顺元年(934年),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叛乱,攻至洛阳称帝,废李从厚为鄂王。李从厚逃至卫州,不久遇弑身亡。他在位仅五个月,终年二十一岁。后晋时期追谥曰闵皇帝(一作愍皇帝)。
李从厚于李嗣源在位时,原被封为宋王。后唐长兴四年(933年),李嗣源病重,本为继承人的秦王李从荣误以为李嗣源已死,为确保能够继位,遂带兵入宫,事败被杀。李嗣源不得已,召时任天雄节度使的李从厚回京。不久,李嗣源去世,李从厚继位。次年(934年),改年号应顺。
李从厚即帝位后,信任朱弘昭、冯赟等人,二人于应顺元年(934年),调动各重要节度使,准备削藩,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恐惧,遂反,攻入京师洛阳,李从厚出逃魏州,途经卫州,遇到河东节度使石敬瑭。石敬瑭无意救之。李从厚的亲随不满石敬瑭,抽刀要杀石敬瑭,结果反被石敬瑭的侍卫杀死。石敬瑭的部将刘知远尽杀闵帝亲随,把闵帝安置在卫州后,不久离去。皇太后下令降闵帝为鄂王。不久闵帝为潞王李从珂派人所杀。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后,将他谥为闵皇帝。
李从厚个性仁慈,对兄弟很和睦,虽遭李从荣忌恨,却能坦诚相待,所以当时才能逃过一劫。本来与李从珂也没有过节,只因轻易地听信周遭人的谗言,才会招来大祸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名天雄学校电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