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文化遗产有哪些地方?
苏州,常熟,古里,沙家浜,李市,西泾岸,凤凰,恬庄,金村,鹿苑,昆山,周庄,巴城,锦溪,千灯,歇马桥,姜里,赵陵,武神潭,沙溪,浏河,三家市,横塘,浒墅关,枫桥,树山,木渎,甪直,光福,东山,横泾,香山,胥口,越溪,舟山,邓尉,陆巷,三山,莫厘,东村,明月湾,黄埭,望亭,姑苏,平江,金阊,双塔,虎丘,吴江,松陵,盛泽,平望,黎里,同里,震泽,铜罗,开弦弓,唯亭,斜塘。

一、苏州古典园林:去苏州旅游,如果没有打卡“苏州园林”等于没有来过,苏州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,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经过晋、唐发展、在两宋时期受到普遍关注,开始繁荣,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,连皇家园林都开始借鉴效仿,因此苏州有“园林之城”的美誉,现在还有多达50多处,其中九处,以苏州古典园林,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;
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,是宅园合一,可赏、可居住、可游玩,相当于把山水搬到了家中,是对生态环境的向往和尊重,与那些避处室外的高人,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,他们是把家搬到了大自然中,而苏州园林是把自然环境融入到了自己的家中;
第一批苏州古典园林:1997年,苏州古典园林有四家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非别是拙政园、留园、网师园和环秀山庄:

拙政园:国家5A级景区,始建于明朝正德初年,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,历史上多波折,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故事,作为私家园林,能够同北京颐和园、承德避暑山庄入选中国四大名园,而且其堪称园林博物馆,其知名度之高,已经无需多言,通过历代园主的变迁,我们能够印证一句古话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”,这里套用“铁打的拙政园,流水的园主”;
留园:位于阊门外留园路338号的留园,以布置精巧、拥有众多奇石被游客熟知,始建于明代,同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,太湖石的美在这里被无限放大,国家5A级景区,著名的点包括:冠云峰、雨过天晴图、楠木殿等;
网师园:始建于南宋时期,是扬州文人史正志的藏书之地,名字叫“万卷堂”,清朝乾隆年间重建,改名“网师园”,几经易主,多位文人雅士,位于姑苏区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;

苏州地名文化?
地名是历史的重要载体,传承弘扬地名文化是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、赓续中华历史文脉、提升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。近日,苏州市相城区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,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路、陆慕街、南桥成功入选。

御窑路以其指称道路经过原御窑行政村的地理特征拟名。“御窑”一词取自御窑村,该村以生产金砖和各色砖瓦闻名,制砖工艺数代相传,产品称“北窑货”,闻名江南。曾为明、清两代烧制大量秦砖汉瓦、明清金砖,是明清时期为皇家烧制金砖的主要场所。烧制砖瓦质量上乘,品位高档,相传受到明朝永乐皇帝的称赞,并被赐名“御窑”,村名亦由此而来。

陆慕街以其指称道路原址为陆慕老街(俗称)的地理特征拟名。“陆慕”一词的由来,甚有渊源。陆慕,古名陆墓,相传因唐朝德宗贞元年间宰相陆贽葬此而得名,至今约1200年。元朝郡人陆辅之《吴中旧事》记载:“吴郡城北有一大冢,在塘之西。相传为唐朝陆宣公墓,故地名陆墓,水名陆塘。”陆宣公是唐顺宗赐予陆贽的谥号。陆塘之西为陆墓街,陆塘之东为十泉街(现今统称为陆慕老街)。此后,人们在两岸逐渐聚居,遂成陆墓集镇,故当地流行着“先有陆宣公,后有陆墓镇”的俗语。1993年,经吴县市政府研究,报江苏省民政厅批准,“陆墓”正式更名为“陆慕”。地名所具有的实体文化,可以上溯一千多年,涵盖地理、历史、文化、名人、乡愁、城建等各个方面,无论从亮点、深度,还是范围、程度,都非常丰富。

南桥,原名太平桥,始建年代不详,清咸丰十年(1860)毁于兵燹,建于1902年,重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(1902)。与南桥相对,在陆慕镇市河(今元和塘)上,还有中桥、北桥,均于20世纪60年代废,传说这三座桥是象征着福禄寿的“太平桥”。历经百年风雨,现仅南桥大体上还保留着当年的风姿。南桥造型特色性强,被列为“陆慕十景”之一,又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。
接下来,元和街道将积极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工作,同时规范地名管理,推进地名文化保护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不断提升地名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,提高地名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常熟李市收费站地图高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